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童声一片
发布时间:2023/5/24 21:56:45 作者:陈思雨 浏览量:809次
案例背景:
金秋十月,整片的金黄稻田,一颗颗饱满的谷粒,都映衬着孩子们对种在田间水稻的好奇......在本学期《种子的秘密》主题实施中,一节主题活动《小麦的秘密》引发了孩子的思考。
辰辰说:“老师,我每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在路上就会看到小麦。”
晗晗说:“老师,这个是水稻,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饭。”
乐乐说:“ 不是,我们吃的大米饭是白色的,这个为什么是黄色呢?”
西西说:“也许这是小米饭。”
羽羽说:“不是,这是因为这个大米穿着衣服呢,我们把它衣服脱掉就能看叫白色了!”
第二天,在大门口的帐篷里,一位小朋友带来一大捆用保鲜膜包好的水稻,就这样,一抹秋天味“稻”的飘进了我们班......
案例描述:
初来乍“稻”:脱粒
妮妮:“老师,我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就是稻谷变来的。可是米饭是白色的,这个是黄的。”
晨晨:“那是因为有壳,我之前跟爸爸妈妈调查的时候,首先要把稻谷从稻杆上扯下来,然后将稻谷要放进机器里,这样才能变成米。”
洋洋:“可是幼儿园里没有机器,怎么办呢?“
萌萌:”没有机器的时候,农民伯伯都是自己打稻谷的,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嘛。
于是,我们尝试着用教室的工具探索,剪刀、奶粉罐、积木、竹筒、石臼甚至我们的小手也派上了用场。
妮妮:“剪刀剪太慢了。”
洋洋:“在搓的时候,扎手。”
乐乐:“用奶粉罐滚也很慢。”
依依:“用手拉可以很快,就是手有一点疼。
在孩子们的探索后,发现用小手拉是将稻谷脱粒最快的方法。那在以前,农民伯伯是怎么脱粒的呢?也是用手拉吗?
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并寻求班级有经验的爷爷奶奶们,希望能得到解答。最终,在“长辈团”经验的助攻下,我们了解到了一种农用工具——连枷。
连枷是指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通过双手抬高不停翻转的循环来打谷脱粒农用工具。
所“稻”之处:打谷
在班级群的力挺下,第二天,涵涵小朋友就带来了连枷,但连枷笨重又细长,孩子们决定合作把连枷抬到操场先试验一下,到达操场后,孩子们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于是决定一起合作拍打,可两两合作了几次后,都失败了。于是,孩子们想邀请我帮忙,伴随着孩子们兴奋雀跃的加油声,成功是必然的,就这样,我们借助连枷成功完成了稻谷的脱粒。
拍打下来的稻谷四散在操场上,孩子们纷纷蹲下身,观察着稻谷的不同形态特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起来。
萌萌:“你们看,有的稻谷已经可以看见白色的米粒了。”
木木:“我发现有的稻谷里面的空的,什么也没有。”
元元:“我这边的稻谷很完整,没有受伤,就是有很多稻草干在里面。
七七:“能看见大米的可能是我们刚才拍打的太用力了。”
尧尧:“没关系,我们吃的大米就是这样子,我们还要帮稻谷脱掉衣服才能变成米。”
那怎么脱衣服呢?除了拍打下来的稻谷,里面还有很多的稻草,而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是没有稻草和小石子的。大家寻思了一会,最终孩子们决定先将所有的稻谷装在萝筐里,运回班级,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面面俱“稻”:晒谷
回到班级, 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拍打下来的稻谷可以直接脱壳吗?怎样脱壳呢?里面的小石子和稻杆会不会影响我们脱壳呢?用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
这时,辰辰举起小手说:老师,这些稻谷还有些潮湿,我们要晒一下,不然会发霉的。“听到辰辰的想法,我略有一丝惊讶,辰辰是我们班见闻比较广的孩子,但听到这样的想法,还是很欣喜。第二天,孩子们决定将稻谷抬出去晾晒,孩子们借助木耙将稻谷推开晾晒;放学之前,我们再用竹扁将谷子收起后倒入竹箩筐运回班级,方便第二天继续晾晒。在第连续晾晒的第三天,孩子们发现那些颗粒不饱满的,以及一些稻草屑都被风吹走了。
乐乐:“老师,虽然风吹走一部分,那这里面还有一些空壳没有被吹走。”
贤贤:“我们可以借助农耕馆的筛子,用筛子把里面的小垃圾筛出来。”
然然:“或者等风很大的时候,把最上面的脏东西吹走。”
妮妮:“我觉得我们还是去查一查资料吧,肯定有好的办法。”
甜甜:“我们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帮我们,查一查可以用什么工具又快又方便。”
在大家一致认同下,我们展开了讨论和调查。调查发现,真的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清理剩下的空壳和秸秆。那什么工具合适呢?经过孩子们前期调查表的碰撞分享,一种叫风谷机的农具走进了孩子的世界......
探秘风谷机
恰巧,在幼儿园的农耕馆里,有一架风谷机,它独特的造型毅然成了一处微景,每每散步孩子们都纷纷想去摸一摸,摇一摇。带着对风谷机的好奇,今天,孩子们利用自主散步的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文文:“风谷机太神奇了!我可以朝着里面说话,听到一点回声。
欢欢:“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把手。”
乐乐: “我站在风谷机的这一头,发现大喇叭里的风真的很凉爽。”
彤彤:“老师,你快看,它身体上怎么有这么多洞呢?”
风谷机的出现,俨然激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回到班级,我们互相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原来风谷机一共有四个大小不同的洞,最上面像漏斗一样的大嘴巴是水稻的入口叫进料口;下面有一个像口袋一样的漏斗是出大米的叫出料口;尾巴的的洞也很大,是用来出谷壳的叫稻壳出口;侧面还有一个小漏斗的形状是出细米和瘪粒的叫过风通道;最后在侧面还有一个可以转动的把手,用来控制进料口的开关。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风谷机的正面有一个圆形的“大肚子”,在里面藏有一叶轮,就像电风扇里面的扇片,和叶轮连接在一起的,有一个有铁做的摇柄,每当我们手摇转动它时,会产生风,从而将空壳或者干瘪的稻谷吹出来,所以名字叫“风谷机”。
乐乐:“老师,为什么我摇动铁柄就会产生风呢?”
瑾瑾:“藏在里面的扇片一共有几片呢?”
欢欢:“是不是我摇的越快,风就越大呀。”
旭旭:“老师,我发现里面的扇片有点像雪花形状,还有点像“米”字形。”
晨晨:“我刚才使劲摇了这个铁饼,风超级大,对面的一依都快被吹倒了,还用手把自己的脸挡起来了。”
欢声笑语中,我们实验发现:手持叶轮转动速度越快,产生的风就会很大,反之亦然。
生长点一:捕风行动
风谷机在转的时候会产生风,为什么会有风呢?什么时候会有风?教室里有风吗?教室里的风从哪里来呢?为什么明明人没动,头发却在飘动着?面对孩子在转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开始了对风谷机中“风”的探索之路。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寻找风、了解风,我们开展了“风从哪里来”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寻找风的同时,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答案。
晗晗:“天气不好的时候,会刮大风下大雨。”
森森:“玩滑板车的时候会有风。”
静静:“开车刮的裙子吹起来了就是风。”
萌萌:“跑步的时候会有风吹在脸上。”
妮妮:“夏天扇扇子的时候,我可以控制风。”
国旗飘扬的时候、树叶摆动时、空调吹起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风的存在。原来,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地方都能找到风的存在,孩子们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的经验绘画下来。
生长点二:与风游戏
风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又好像无处不在。孩子们用身体部位感知风的去向,用直白的语言描述风带来的感觉。
他们开始思考,风吹来吹去的,应该是一个可以抓住的东西,怎么去抓住风呢?
风车的转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风
晗晗:“老师,我们教室有好多风车。”
乐乐:“那我们去有风的地方试一试吧,看看能不能转起来。”
瑞瑞:“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大风车转得快......”
通过风车的转动,我们实际感受到了风的存在,我们发现,风车会随着我们的奔跑加快旋转的速度,如果风很大的时候,风车不用跑也会转动。
气球的起伏,让我们了解了风
晨晨:“快看,我在家带来两个气球,我们把它吹满气,然后在放手,气球就飞起来了”
一一:“快让我试一试,感觉好好玩”
煜煜“哇!快看,我的气球在空中转来转去,还会转弯。”
旭旭:“我的也是,我的嗖的一下飞出去了!”
报纸的停留,让我们发现了风
谁能不需要手的帮助让报纸“粘在身上”不掉下来?那就试试借
助风的力量吧!将报纸平铺在身体前,手扶着报纸开始跑,然后慢慢的松开手加速跑,快速向前跑的时候,一阵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报纸真的就一直“粘在”身上了!
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风、寻找风、探秘风、和风一起做游戏。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探索、听到了孩子的发现、感受到了孩子的喜悦。"风"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成了他们心中奇妙的向往。
生长点三:风向的秘密
一天,我从孩子们的记录单中发现了一张特别的记录单。记录单
上,莹莹用了箭头来记录,一问才知道,原来箭头代表风的轨迹:她发现风吹过来的方向不同,身边的事物动起来的方向就会跟着变化。为了探寻风的方向,我们决定制作风向标,首先我们选择了一次性杯子、吸管、双面胶、卡纸作为材料,用卡纸固定,瓶盖缩小活动范围。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出发了,站在操场上,我们发现风向标并没有转动,于是孩子们思考,是不是和高度有关?
于是,月月将方向标还是放在地上,晗晗放在平衡木上,一依将风向标放在篮球架上,桃桃站在梯子上,乐乐站在最高的滚筒上,就这样过了好几分钟,桃桃和乐乐和发现方向标有一点转动了,这吸引了很多孩子过来围观,又过了几分钟,我们发现方向标确实移动了位置,而在地面上、平衡木以及篮球架上的并没有很大变化,于是我们总结:风和高度可能有关系。
探索完风以后,我们再次回到风谷机上,风谷机除了会产生风以外,我们发现它的里面还有一个可以围绕中心点旋转的物体,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呢?
我们又展开了讨论,“教室的时钟,妈妈上周带我玩的摩天轮,还有汽车的轮胎和陀螺,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的物体...”
生长点四:风的形成
那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过集体交流、观看视频等方法,孩子们了解了风的形成是空气
流动的结果,地面热空气向上流动,上方的冷空气向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了流动,就会形成风。
追根“稻”底:稻米
回归课程,稻谷清理干净,怎么变成大米呢?孩子们开启智慧的小脑袋,决定用之前脱稻谷的工具试一试,用“剪刀”、“用锤子”、“手剥”这些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岩岩:“用“石头砸” 小木块敲一敲,稻壳和米粒就分开了。”豪豪:“我来用手剥开看看,是不是白白的大米。”
小麦:“用奶粉罐用力碾一碾,米粒蹦跶出来啦!”
当一粒粒白白的大米从我们的小手中诞生,孩子们的不禁感受丰收真是一件格外令人兴奋的事情!
孩子们发现,虽然动手操作的方法很多,但耗时较长,米也很容易碎。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查阅资料,了解到在以前,农民伯伯会用砻杵或臼来脱壳,但随着科学家的智慧,现在我们发明了碾米机,可以快速脱壳。
水“稻”渠成:创意收割机
文文:“农民伯伯收割稻谷会用收割机,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有更高级的收割机,我们一起来搭建吧!”
于是,孩子们利用建构区的有限材料开始搭建,大家合作将纸盒搬到大场地,一个一个垒起来,发现材料不够,于是立即请求隔壁班级的帮助并且去三楼的大型建构区进行了外援,在多方面材料的支持下,孩子们的收割机有了初步的模型,孩子打开奶粉罐的盖子充当收割机的“后视镜”,将纸盒画上小格子并掏空,充当谷物的“小仓库,”将美工区的孩子绘画的马路插进纸盒当中,充当谷物的“输送带”,最后,孩子们走进收割机中间,握住方向盘,一起高喊出搭建口号:“好好研究,天天科学。”并且还给这台收割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兰博基尼收割机”。孩子们认为农民伯伯种植收割都很辛苦,值得使用最无价最珍贵的收割机。
娓娓“稻”来:稻田的守护者
躬耕田野方悟“禾下乘凉梦”,稻花香里更念“粒粒皆辛苦”。水稻生长的过程真的太美了,感谢农民伯伯把水稻照顾得那么好!活动最后,莹莹说:“老师,我们能把空壳的稻子,做成标本吗?”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动手把秋天收藏起来。”
收藏的不仅是作品,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袁隆平爷爷的努力,才让我们国家的粮食变得很充裕,但在地球的另一边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饭,粮食短缺的问题很严重,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节约粮食呢?于是我们每位小朋友进行了承诺:不浪费粮食,乖乖吃饭是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为了证明可以做到,笑笑小朋友提出来可以绘画几张属于我们班级的“光盘小大人”宣传画,每个小朋友签上自己的名字,贴在班级。同时,我们可以带着宣传画去告诉小班或中班的弟弟妹妹们也不能浪费粮食。
为了让关光盘真正渗透到一日生中,我们还在区域游戏烧烤店、奶茶店、火锅店进行了小小倡议:吃多少点多少,杜绝浪费,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如果每次点餐顾客都能吃完,那下次来用餐的时候可以有获得10元优惠券。
案例反思: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源泉,是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本次课程看似始于偶然,而这种偶然能够引发连串的惊喜,恰是因为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点,根据这一兴趣点和周边资源,孩子们在探索中观察、交流感知稻谷的特征。
例如,谷粒是如何从稻穗上脱落下来的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观察着连枷的脱粒过程,发现必须用力才能把摔打下来的水稻……在晒谷的过程中,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讨论晒谷的方法,从怎么晒——需要什么工具——晒完后的稻谷应该怎么办呢等等,带着疑问,我们通过调查讨论、集体教学活动,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源,了解到干瘪的稻谷可以借助风谷机的力量,稻谷吹干净后变成大米还需要加工,最后,农民伯伯收割水稻原来这么辛苦,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纲要》中也多次提到“兴趣”。”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课程”,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每一次的活动都离不开孩子们善于思考的小脑袋,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正如《指南》中所说的“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游戏中孩子们的能力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他们的实践能力都是很强大的,只是有时候老师要善于去发现他们、引导他们,让孩子们做游戏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稻谷渺小,但撑起的却是一国之食,从收割水稻到变成大米,开展过程中,我们真正理解了对自然的学习不是搬用书本知识,不能坐而论道。教师能做的就是观察、引导、支持孩子的问题,判断课程的价值,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指南所说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这十二字。 因为深深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孩子们身体力行的不断努力,也让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这个课程所蕴含的多重价值。
灵动的课堂赋予“稻”以生命,孩子们的热情让“稻”蕴含的价值不断发酵。我们以“水稻”为切入点,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的探究。剥出来的稻米除了可以做成米饭,还能做成哪些好吃的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童声一片” 追随孩子的脚步,我们的课程依然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