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科研活动> 文章

借“节气环境”之匙,叩“农耕文化”之门

发布时间:2021/11/24 22:08:47 作者:陈思雨 浏览量:682次

【内容摘要】

农耕文化是我国伟大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又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也影响着人们的起居、饮食、保健、仪式、风俗等方面。我园虽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但是大量的田地已被征收,只有少部分田地用作农事的耕种与菜地的规整,农耕气息日渐淡薄,家中父母所从事的农事劳作也是少之又少,可能只有祖辈对农耕稍有了解。但我认为“农耕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更是我们的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方式,这种文化、这种精神不能摒弃,而要得到继承和颂扬。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只是通过教师语言文字的传递来让他们了解农耕文化的话,对他们来说是不符合年龄发展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我园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创设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节气启蒙教育环境, 让幼儿了解农耕文化,热爱农耕文化,切实感受到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幼儿园  节气环境

二十四节气是在农耕文化的历程中应运而生的,是祖祖辈辈在从事农事劳作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指导农事耕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了解这种传统文化,我们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孩子们的五官体验,去感受、欣赏,进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与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具体谈谈我们是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来达到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的目的的。

多通道感官参与下的环境创设,开启“农耕文化”之门

为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农耕文化”,我们首先从“农具”这一具体形象的实物入手,向家长们征集了多种农具,如锄头、镰刀、钉耙、铁锹、石磨等,布置在幼儿园的“农具展览馆”里孩子们看到这些农具,都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老师,这个是什么呀?”、“这个我好像见过,是怎么使用的呢?”,老师通过示范讲解介绍了每种农具的用法和用途,孩子们对这些农具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创设满足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环境,通过不断拓宽和延展“农具展览馆”的空间,我们还将这些农具与园内的种植园地相结合,如中三班的孩子在收获班级种植园地里的山芋时,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如何将山芋挖出来?”孩子们想到之前参观的农具,会有很多猜测,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想并一一请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比较,孩子们找到了最适合挖山芋的农具,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由于这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了他们对农具的了解和使用。

在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时孩子们对于节气里适合从事相关农耕劳作的事情不太了解,所以我们利用视频、影像等电教化媒体信息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事。如在“秋分”这个节气里,为了让幼儿在视觉的冲击下了解什么是“秋分”,教师播放了农民伯伯收割稻子、收获水果的相关视频,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原来“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既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的好时候,也是秋收的重要时节。又如在“芒种”这个节气里,为了让幼儿了解芒种即“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教师播放了农事耕种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到“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如果不趁着这个时节耕种的话,那么就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了。

此外,我们还在班级的图书区投放了一些适合幼儿观看的有关农耕文化的图书,如《田野里的自然历史》、《悯农》、《农耕的父子、《拔苗助长》、《盘中餐》等等。为了更进一步地让每位孩子都有阅读的机会,我们还在班级内开展了“图书漂流”的活动,将这些图书“漂流”到每位家庭中,请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这样孩子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也可以请教爸爸妈妈,或者是利用图画这种表征形式将其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大家一起讨论,以“点”带“面”将这种对于“农耕”的兴趣辐射到全班。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增进了亲子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了一些农事的生活常识,体验到了农事操作的辛劳,了解了农民伯伯的不易,从而萌发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大自然环境下的节气寻访,开启“农耕文化”之行

跟随着节气的步伐,孩子们在户外的大自然中也寻访着节气的气息小满

节气是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可以清热去火。我们利用散步的时间,在幼儿园里寻找野菜。最后老师带领下,小班宝宝们发现了一颗比较大的野菜,据了解这种野菜还是一名中草药

在“谷雨”节气当天,大班组全体师幼开展了参观台创园社会实践活动。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谷雨时节的特点。我们一起观察了台创园里的各种果树;发现不同种类的昆虫;写生春日里美丽的花朵……孩子们在寻找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大二班的孩子们伴随着花香,来到虫鸣花香馆。在这里孩子们观察了各种昆虫标本,他们激烈的讨论着自己认识的昆虫。之后孩子们以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并且感兴趣的昆虫。大三班的小画家们有的蹲、有的跪、有的趴在画布上,他们神情专注地用稚嫩的小手作画。他们描绘的不仅仅是画布上的一树一花,更多的是感受到节气的生命以及对节气里所蕴含的美的事物的享受,是探索农耕文化的切入点。

DBED16369ADCBC02E97BAC9C60587B7E QQ图片20210420140822

、“多方面、多层次”下的环境创设,开启农耕文化

1幼儿园节气微景观的创设,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在每一个节气到来之前,我们都会设计调查表,请幼儿带回去先和爸爸妈

妈初步了解一下有关节气的知识和特点,然后我们再根据调查表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在“惊蛰”这一节气里,小班孩子们通过制作黏土“瓢虫”来体验“春雷惊百虫”的时节特点;中班孩子在梨汁、喝梨汁的过程中体验吃掉“离”,就剩圆满的情感;大班孩子在和爸爸妈妈共同用木头片制作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到在这一时节里,一些动物陆续结束冬眠状态,万物开始复苏,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时节。为了使孩子们的活动具有可视化的效果,我们将这些节气活动布置成微景观,放置在幼儿园的角落里,这样幼儿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都会看到这样的节气角落。因为是孩子们参与布置的环境,所以自然而然也成为了他们能够看得懂的环境,他们总能驻留在这里,看一看、说一说,真正成了能够与孩子互动的“会说话的环境”。

又如在“春分”这一节气里,孩子们在与爸爸妈妈共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另外这一节气还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习俗。孩子们通过绘画“春牛”图、制作“风筝”、立蛋等活动来体验这一节气的特点。

2班级区角游戏环境的创设,让农耕文化“灵”起来

除了让幼儿在节气微景观中感受农耕文化的气息,我们还将节气活动下可以开展的游戏运用于班级区角环境中,让幼儿在与游戏环境、材料的互动中来感受、体验农耕文化。

秋分时节,教师在班级的“生活坊”提供了小石磨和黄豆,让幼儿体验用石磨豆浆的过程,“石磨的把手怎么抓?怎么转?”、“石磨出来的豆浆可以直接喝吗?”、“用什么来煮呢?”、“需要煮多长时间?”孩子们大胆地进行猜测,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将磨豆浆的全过程用图画表征的形式进行着记录和分享,在这样一个小型的真实情境中体验到了原来磨豆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顺着一个方向、还要不停地往石磨的洞里添加黄豆

小满时节,小麦作为小满节气的“播报员”隆重出场。家里有种小麦的孩子带来了些许麦子,教师将它们布置在班级“巧手坊”的花瓶里,请孩子们写生他们在认真观察了麦芒、麦穗后,开始用不同形式画小麦,沉甸甸的麦穗惟妙惟肖。一束黄澄澄的麦子像在跟我们点头,告诉我们“小满来啦!。有的孩子还发现麦秆中间是空的,于是萌发了“麦秆还可以做什么?”的想法,有孩子说“可以用来编织”、还有的说“可以用麦秆来拼画”,教师支持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一幅幅生动的作品便展现了出来。在这一时节里,据说蚕神就是在小满这天诞生的,因此许多地方都会在小满这天举办蚕节。有孩子从家里带了一些蚕宝宝,教师将它们放置在了“科学角”并提供了放大镜,孩子们有空时就可以拿着放大镜去观察、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师将幼儿的作品以及活动过程的照片布置在班级的游戏区角,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就可以去区角看一看、评一评他们的作品,从而加深对节气知识的了解。

3外环境——种植园地的开发,让农耕文化“热”起来

幼儿园里为每个班级规划了一块种植园地,这样的一个真实的环境实质上是农耕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孩子们通过投票选择了自己想要种植的植物。在种植前,他们还为自己班设计了种植园地牌、讨论并画出了去种植园地的路线图,并通过观察、比较、实践发现了哪条路最近。在适合种植的谷雨节气,教师带领孩子们拿着小锄头、小铲子去整地,在松土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石头、木棍、塑料皮等这些“宝贝”。种毛豆啦!中五班的孩子们用小铲子按照他们事先的种植计划挖出了一个个小小的洞,在洞里放上黄豆种子,然后再用土掩埋好。中午的散步时间孩子们都会去种植园地看一看,当发现毛豆发芽的时候,孩子们都高兴极了,纷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了毛豆从种子到发芽的过程,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们对于毛豆的照料:有时浇水、有时拔草、有时捉虫。当结出毛豆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种子的生长实在是太神奇了,也体验到了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其他班级还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西瓜(瓜果类农作物),山芋、土豆(地下茎类农作物),玉米(粮食农作物)、向日葵(油料农作物)胡萝卜、生菜(蔬菜农作物)等,孩子们在劳作的过程中充满了探索欲,激起了他们的责任感,也让他们感受到农事活动所带来的艰辛与快乐。

我们通过拍照保留和积累了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将这些照片做成了种植展板,放在了班级自然角旁边,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种植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并请他们说一说种植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来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感知农耕文化。

4.“自主探索式”主题墙的创设,让农耕文化“火”起来

为了让幼儿在节气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有迹可循,我们在班级的主题墙内也辟出了一小块天地,将幼儿参与的过程一一展现出来,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在清明时节,教师发放了调查表,通过调查表中的问题“清明时节可以做哪些事情?”引发幼儿与家长共同思考、探索,然后请幼儿用笔画下来,教师在收集调查表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已初步了解到清明时节可以放风筝、踏青、吃青团等等,教师将这些调查表张贴在主题墙内,并将幼儿在参与制作青团的过程照片、做青团的步骤图也布置在主题墙内,引发了孩子之间的交流“你看,这是我做的青团!”、“我知道青团是怎么做出来的”、“先用面粉揉成一个球,然后用手指按下一个洞,再放点豆沙进去,再搓成圆就做好了。”主题墙记录了孩子制作青团的过程和体验,也引发了幼儿对清明这一节气的了解和喜爱,更是对节气里所蕴含的美食劳作充满了好奇。

“丰收节”里展丰收,开启农耕文化之魂

在“秋分”这一时节里,处处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丰收的季节,大家都收获了来自种植园地的农作物有南瓜、山芋、黄豆、玉米......真是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象。经过老师和孩子们的讨论、策划,将班级收获的农作物陈列在“农作物展示区”,举办了“丰收节”。一个个展区吸引了众多的“小游客”,他们来到展区,说着、笑着,仔细地聆听“工作人员”为他们介绍自己班展区的内容,还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老师和小朋友们还用自己班所收获的农作物做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丰收节作品:你看,那一盏盏南瓜灯真是别致极了,还有山芋娃娃的一家真是惟妙惟肖呢!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自己班和其他班级的作品,还可以体验、创作感兴趣的丰收节作品,真是太有趣了。

在悦享丰收节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感受到了农作物的来之不易,从而引发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喜爱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枚闪亮的珍珠,有其特有的光芒。在对幼儿进行农耕文化的启蒙教育时,我们跟随节气的步伐,以幼儿为主体,创设了多通道、多方面、多层次的环境,在环境中渗透了农耕文化的知识,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萌发了幼儿对农耕文化的好奇和探索,在游戏中的实践、操作更是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感受和了解,从而激起对劳动的热爱,对粮食作物的珍惜,这种美好的品质将伴随幼儿一生。将农耕文化植根于幼儿心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将盛开希望之花。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狮山路106号 电话:(025)52736342 52737342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